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台灣招潮蟹

WG6T4517
很久沒有寫生物介紹的相關資訊,趁著冬天收穫不佳,人也懶得出門...
來介紹一下拍招潮蟹這兩年來,對我來說很特別的一種招潮蟹-台灣招潮蟹!!

台灣目前確立身分的招潮蟹共有15種,其中只有"台灣招潮蟹"是特有種
台灣招潮蟹的棲地通常是比較空曠平坦、排水快速且腹地廣大的硬質黏土灘地
由於紅樹林會降低水的流速,讓大量軟泥沉澱,因此紅樹林區的土質較濕黏
這樣的環境弧邊招潮蟹最為強勢,而弧邊招潮蟹是台灣體型最大的招潮蟹
與台灣招潮蟹不相上下,最大的個體甚至也比台灣招潮蟹還要碩大
因此,近年來在海岸地區廣植或復育紅樹林,不僅在土質特性上實質壓縮了台灣招潮蟹的棲地
更造成弧邊招潮蟹與台灣招潮蟹棲息地的競爭關係,棲地重疊可能有一方會受害
而就實際觀察經驗來說,弧邊招潮蟹強勢許多,經常會搶奪台灣招潮蟹的洞穴
流浪在外的台灣招潮蟹在挖好下一個洞穴之前,暴露在外是很容易受到野鳥襲擊的...

除了弄巧成拙的紅樹林復育外,沿海地區各種開發也是造成台灣招潮蟹棲息地喪失的主因
目前觀察經驗,台灣招潮蟹喜歡高潮線以上的硬質黏土灘地,離海稍有距離但又不至於太內陸
這種地區通常是沿海地帶蓋魚塭或工廠的最佳選擇,因此對台灣招潮蟹棲地的影響更大
再者,多年來的超抽地下水造成西南沿海一帶大範圍的土地下陷,使許多原本內陸排水快速的旱地
轉為長期積水泥濘的環境,海水倒灌的水蓄積而無法排除,徹底淹沒台灣招潮蟹原本的家園
若再不審慎應對,這唯一的台灣特有種招潮蟹也許在近年內就會從台灣這塊土地上消失
以台灣為名的招潮蟹,如果失去牠,對台灣人而言是多麼可惜甚至可恥的一件事情呢

個人對台灣招潮蟹的認識,其實是起於更早以前
小時候跟家人去海邊遊玩時,就曾抓到許多螯又大又白且棲息在乾燥土地上的大型招潮蟹
當其時不知道這是台灣招潮蟹,只曉得這一種招潮蟹的螯特別大又白,還不用弄得滿身泥巴
因此對這種螃蟹算是印象深刻,而那時候在七股地區很多荒地或廢棄魚塭都有機會找到
怎料到二十年後,當我開始拍攝招潮蟹時,憑著回憶來到七股地區找尋台灣招潮蟹
卻已經不再像是當年那樣容易,僅剩幾個小灘地或潮溝有殘存的族群,腹地小數量也零星
那時帶給我的衝擊相當深刻,很徹底的體會到台灣正在失去一個美麗的物種
也因為這樣,在拍攝招潮蟹初期,花了很多心力找尋更多台灣招潮蟹的棲息地
也把大部分的時間耗在記錄台灣招潮蟹上,希望盡可能留下更多的紀錄,好好拍攝牠們

在台灣15種台灣招潮蟹中,台灣招潮蟹的配色風格算是極致簡約卻又特立獨行的
身體大致上是黑色,背面偶爾有深棕或深藍色的寬橫帶條紋,小時候體色較淡
背甲下方的淡色區塊,有些個體在特定角度的光線照射下呈現美麗的藍色
少數個體正面的頰區也有一樣的藍色光澤,但多數都是黑色或白色為主
四對步足也都是黑色較多,但也有不少個體是呈現棕色、灰色或灰白色等
大螯足的掌節在台灣招潮蟹小時候大多呈現橘黃到血紅色,個體越小通常顏色越紅
長大後掌節顏色變淡,慢慢轉為黃棕、棕色、土色甚至到白色,長節與腕節則是深棕色
兩眼眼柄通常是白、灰白或淡藍色,眼睛則是很漂亮的水藍色,非常討人喜歡

台灣招潮蟹最大的特色就是大螯足的可動指與不動指都是乾淨俐落的純白色
若是原廠配件(即還沒受傷斷過的原始大螯)通常指上的鋸齒較為明顯,且螯較為短小
若是曾經受傷後再長出來的大螯,可動指與不動指會變得越來越細長但鋸齒不明顯
兩指外型流線型而更顯犀利,大螯明顯變大,是一種配備升級的有趣概念 XDD
而這種因為斷螯再長而造成的螯形差異,也就屬台灣招潮蟹的差別程度最為明顯
因此,再觀察或拍攝台灣招潮蟹的時候,可以很明顯發現具有短螯與長螯兩種型態...

一般來說,多數的招潮蟹都是右撇子居多,也就是大螯長在右邊
萬一大螯因故斷損,原本的小螯會長大成為新的大螯,而斷掉的大螯側則長出新的小螯
也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個人觀察的某個超大螯個體很多的台灣招潮蟹棲息地
左撇子與右撇子的比例就將近1比1,可能就是因為這裡的環境受到攻擊的機會頗高
所以很多個體的螯都是斷掉再長,所以也才造就這棲地的大螯都是明顯偏大的現象
確實拍攝的時候也很常在地上看到斷掉許久的大螯,看來這裡的生活相當嚴苛阿

台灣招潮蟹的家最大的特徵就是又高又大的煙囪,而且因為喜歡在高灘地上棲息
因此有些灘地太久沒有海水灌入,就會呈現乾燥的土地上布滿許多圓筒狀土煙囪的有趣畫面
弧邊招潮蟹也有相同的築巢習慣,因此也不能保證看到煙囪就一定是台灣招潮蟹~

在個人拍攝經驗上,台灣招潮蟹是台灣最難搞最敏感最機車最固執的一種招潮蟹
雖然牠本身不算特別膽小,若是遠遠看會發現牠也是很喜歡出門溜搭覓食並且揮舞大螯的
但只要稍微靠近,牠就會馬上躲回洞穴裡去,一旦躲進去就是漫長等待的萬惡深淵
若要我說,個人以為比起難搞敏感這樣的形容,或許更像是聰明且極度具有耐性的物種吧~
通常躲進去洞穴後,會在五分鐘左右回到洞口探頭窺視,發現有人通常會迅速躲回洞內
重複兩三次之後,會稍微比較有信心些,開始半身跑出來洞口外,然後僵直不動的與人對峙
這個對峙的時間大致上可以拖延約半小時以上,直到牠完全確定安全後才會離洞覓食
所以拍攝台灣招潮蟹時,如果是像我這種使用微距鏡頭近距離趴在洞口等牠出來拍攝畫面的
從一開始進去洞穴開始算起,到最後整隻離開洞穴可以好好拍照,最少半小時起跳
拖超過快一個小時還不肯動的個體也有,所以說牠是最難搞的招潮蟹一點也不為過
最機車的是,很多時候終於等到牠出來,結果也許是一隻鳥從天上飛過去
或者風吹剛好有塑膠袋或落葉飄過,又或者遠方剛好有車子開過(尤其顏色鮮豔的)等等
牠也會又躲回洞裡去,然後計時30分鐘的馬錶再次歸零重新啟動,非常令人想翻桌~

更鳥的是,台灣招潮蟹非常聰明,很多時候你人趴在灘地上,你想拍的那隻還在僵持
但旁邊明明距離更近理當也很膽小的台灣招潮蟹卻一隻隻都跑出來逛大街揮大螯
擺明了嘲笑你不敢轉頭拍攝牠們一樣,牠們總是很聰明地知道你現在並不是針對牠們
甚至還有遇過旁邊的台灣招潮蟹用大螯推我的肚子要我滾開牠要覓食的案例,超無言阿
而當你以為是不是眼前這隻特別GGYY,旁邊的應該會比較好拍而決定轉頭改拍另外幾隻時
就會發現你又陷入了另一次萬惡漫長等待深淵的開始,因為等待的時間就此歸零,請至少再等半小時
而半小時之後你會發現其實這隻沒有比較活潑,牠也是很GY的,所以牠現在也跟你玩木頭人的遊戲
而剛才那隻等超久卻打死都不肯動的台灣招潮蟹,一見到你轉移方向知道沒有要拍牠後
現在又跑到外面來高興地揮舞著大螯,你除了被氣到七竅生煙之外,好像也沒辦法做什麼
這種經驗,大概是個人每次拍台灣招潮蟹都會遇到的,事後想起很有趣,當下則是超囧...

那麼小時候沒見過世面的台灣招潮蟹會不會比較呆笨傻而好拍一些呢?答案是不會...
而且是一點點都不會,台灣招潮蟹小時候的個性就已經很敏感,甚至可能更敏感
個人曾經試著去趴過某灘地以小蟹居多的地區,搞了一整個早上按沒幾張快門
或許也是因為體型小更怕被獵食,也還沒有求偶的需求,才會讓牠們的個性更加G8吧~

如果光是拍攝台灣招潮蟹整隻出來活動的畫面都這麼麻煩,那要拍攝揮舞大螯過頭的畫面豈不是更難?
確實是如此,但也還是有些小技巧可以幫助提升成功率,最快的方法就是用望遠鏡頭在岸上遠遠拍
但我因為講究拍攝角度然後又窮得買不起望遠鏡頭,所以還是傾向用微距鏡頭近距離拍攝
要提升成功率,一個方法就是多觀察不同個體的活躍度,總是難免有一些像是嗑藥般的亂嗨
有這樣的個體,拍到出來活動甚至揮大螯畫面的機會就會變高,但未必能選擇螯形就是了
活躍的螯未必大,螯大的未必活躍,如果你不是太挑就不用像我這麼痛苦 XDD

另一個方法就是找正在整理洞穴的台灣招潮蟹,牠們出洞後會忙著把泥丸帶去遠方丟棄
過程會一邊移動一邊揮大螯警戒,可以趁牠們自己走回洞穴時快速趴下靜靜等待
通常很快地會再次出來洞口外丟泥球,就有機會捕捉到有趣的畫面
但必須提醒,一旦牠們發現你的存在後所有行為就會立刻停止,然後又恢復到G8個性
所以通常拍攝機會只有前面一兩次離洞時,待牠們發現你之後就沒搞頭了
有次為了想拍到某隻特大螯的個體揮大螯過頭的畫面,除了等超級久之外(背部曬傷脫皮 @@)
還把自己藏在旁邊的紅樹林下,躲在樹後面然後只露出鏡頭慢慢跟牠耗才終於拍到
過程雖然很辛苦,但總算拍到自己要的畫面也還是爽很久,不過一般人應該不會想這樣幹才是

以上大概就是這兩年來拍攝台灣招潮蟹的各種觀察與經驗分享
有機會到海邊去,可以留意一下是否有牠們的蹤跡,相當容易辨認
又大又白的大螯搭配黑色的身體,混在招潮蟹當中仍是相當顯眼的~

WG6T6963

WG6T7925

WG6T7927

WG6T8008

WG6T8022

WG6T8029

WG6T8051

WG6T8086

WG6T8089

WG6T8092

WG6T8099

WG6T8167

WG6T8536

WG6T8540

WG6T8550

WG6T6638

WG6T6652

WG6T6665

WG6T6680

WG6T6740

WG6T9263

WG6T9300

WG6T9307

WG6T9371

WG6T9386

WG6T9387

WG6T9412

WG6T9428

WG6T9446

WG6T2433

WG6T2460

WG6T2506

WG6T4217

WG6T4233

WG6T4244

WG6T4315

WG6T4391

WG6T4395

WG6T4449

WG6T4460

WG6T4464

WG6T4479

WG6T4491

WG6T4515

WG6T4523

WG6T45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